跳到主要內容區
:::

【聯合報】為縣政把脈系列報導之三 大學夢難圓 客家大縣得拚勁 文教事業交白卷 比起新竹 藝文休閒更汗顏 教育發展剋魔咒 高中大學 再不成局怎麼成

【記者林錫霞整理)】

文化教育篇

客家人素以「一等人忠臣孝子、兩件事讀書耕田」自許,但苗栗縣文化發展卻欲振乏力,教育成果輸人一等,做了多年的大學夢也難圓,苗栗要走出三等縣,建構文教興盛的客家大縣,仍待加把勁。

苗栗被批評為文化沙漠、三等縣,從中正堂的鋼琴老舊、圖書館藏書不足、藝文活動不多、藝文人口太少、沒有高級藝文團體願意來苗表演,到中運、區中運都得「金馬獎」、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敬陪末座、高中錄取分數逐年低落,甚至連一所大學都沒有,苗栗文教事業的發展,可說交了白卷,近五年雖有起色,仍追不上鄰近縣巿成長的腳步,城鄉差距越拉越大。

作家李喬認為,苗栗文教事業無法發展,和執政者的觀念有關,新竹近年發展成國際休閒城巿,每個周休二日文化局前的活動都排滿檔,民眾根本不用擔心休假會無聊;又以台中巿文化局每年出版豐富的書籍,給文史界、藝文界很大的鼓勵,苗栗這兩方面卻都待加強。

教育方面,新故鄉協會執行長徐進榮說,除了師資結構必須年輕化,高中尤須振衰起敝,才能把苗栗人的面子爭回來,教師會更應發揮監督功能,不單只顧爭取自己福利。

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專門委員黃新發則痛心的說,苗栗問題根源於沒有大學,導致高中及中小學無法往上提升的力量,和缺乏由大學生形成的文化及帶動的消費力,所以連中正堂表演都不滿座。

黃新發說,苗栗要能早有大學,子弟不須離鄉,人口不會外流,家庭可以節省開銷,自然就能形成好的回饋機制,也才能培養優秀人才。

聯合技術學院校長金重勳希望苗栗大學成立後,可以提供研究名額給縣內高中資優生,並開辦附設中學,以破除縣內沒有好高中的魔咒。

對文化發展不如人,文史工作者陳水木說認為,苗栗縣文化預算不及全縣總預算的百分之一,人員無法聘足、活動需和其他局室湊和才辦得起來,沒錢沒人就沒發展,是很現實的事,文史工作者主動提案和文化局合作,由於行政效率差,仍餓肚子先墊錢讓他們受不了。

許多縣民都喜歡談宜蘭經驗,大嘆別人可以賺錢,為何苗栗假面節就賺不到錢。文化局長周錦宏說,實際上如果照做,鐵定違法,例如木雕博物館就不能為了招攬遊客,給遊覽車司機回扣金一樣。

周錦宏認為,辦文化活動未來可以參照公辦民營方式,由事業機構負責推動全縣的文教、觀光等活動,才能名正言順把錢賺進荷包,有效解決財政困窘的難題,縣內的文教事業,不是沒有計畫、沒有想法,而在等待法令鬆綁。

教育是最值得投資的事業,文化也一樣,而客家人能在不斷遷徙過程中,仍在中華各族群中一枝獨秀,贏得東方猶太人的美譽,實則歸於客家先民以仕為優、再苦也不能折損教育品質的觀念。縣長傅學鵬提出建構客家大縣、客屬文化園區大夢,應先設法爭取補助,客家文化造街的點子是第一步,宜蘭、新竹能,苗栗難道不能,事在人為。

【2002-04-16/聯合報/18版/苗栗縣新聞】

瀏覽數: